论坛以迭代与创新为主题,旨在搭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理论前沿,内容丰富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未来设计的诸多可能,打破师生、学科、学校以及国内外之间的壁垒,形成研究生综合创新的培养体系。因而,邀请了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天津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香港教育大学、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等国内外众多重量级专家以及行业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时代变革、前沿发展与设计赋能。
开幕式上,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适逢在广东财经大学建校40周年庆期间举行,是我校学术校庆重要活动之一,而论坛的主题是“迭代与创新”,正是架起沟通桥梁,共同关注新技术变革与设计的交叉碰撞与融合创新,是促进技术迭代与设计创新领域的学术交流的盛会。
邹新月副校长致辞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少斌院长的致辞则针对当今设计与技术之间如何互渗与竞争等问题,认为传统作坊式、匠人式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工智能设计对世界格局的作用等话题值得进行更深的探讨。希望借本次论坛推动大湾区设计学科响应《新文科建设宣言》的要求,深入思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的调整变化,守正创新,从而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推动学科交叉、强化专业特色和差异化发展,加快推进设计学前沿研究,加速步入以高质量内涵建设为标志的设计学科发展新阶段,促进高校研究生设计专业人才形成共同体。
王少斌院长致辞
——-主 旨 发 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五位专家聚焦迭代与创新,围绕设计与国际化高校教育发展前沿问题进行不同主题发言。
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澳门科技大学教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教授作《提倡科艺结合的设计理念》主题演讲。他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国际背景下的设计学科机遇和挑战,还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国际设计热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影响,讲述了设计学科、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高校应在设计教育中重视科艺结合的应用型社会型人才的培养。
宁钢教授作主题演讲
天津大学、东京大学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苏斌教授,以《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为引,介绍了文化遗产学学科正在建立的过程,提及了“范式”和“科学共同体”的概念,讲解了文化遗产学新学科形成的过程,促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
徐苏斌教授教授作主题演讲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康教授作《不只创新:从日常出发的设计》主题演讲,思辨地解释了创新与不创新的逻辑选择,并介绍了日常创新的社会设计系统思考,以理性的分析、价值判断和策略选择来迎接当下更深切的挑战。
沈康教授作主题演讲
香港教育大学文化和创意艺术系主任谭祥安副教授从美学角度诠释了绘画与设计的链接关系,从形式主义、表现主义、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角度,深层思考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谭祥安教授作主题演讲
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传播与创意产业学院院长纪詠珍教授,以马来西亚品牌为例向我们分析了视觉在数字化世界中的演变历程,揭示了文化、技术和商业的交叉点,这对于研究生的设计实践非常有指导性。
王少斌院长还带领部分专家们参观正空间正在举办的“南州隽赏”展览。正空间是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展示、岭南粤商文化与艺术研究展示、美育水平与成果展示平台,同时也是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学与科研“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生“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目前,正空间“南洲隽赏”展出的作品有程十发、范曾、高剑父、黄永正、齐白石等三十多位名人名作原作。
参观正空间展览合照
主题论坛(一)
下午,与会专家与师生们进行了研究生优秀论文评议和产业教育对话两个不同主题的研讨。
“研究生优秀论文评议”由艺术学院熊青珍教授主持。专家们充分肯定了研究生们的论文写作立意与创作设计思想的融合意识,也从论文的更加规范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还有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分享了他们多年来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经验,有的专家介绍了导师工作室的培养形式,为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推动学科交叉、强化专业特色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有利于推进设计学迭代创新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
研究生论坛分会场
主题论坛(二)
产业教育对话会场由敖景辉副教授主持。主题聚焦探索产教融合发展路径。由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主任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蓝色皮书,同时,企业与高校围绕联合培养研究生、产教融合发展展开了热烈研讨,开启了研究生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多元思维。
产业教育对话分会场
此次论坛立足社会热点,到会的专家们纷纷表示本次论坛为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与设计赋能,提供了技术迭代与设计创新领域的学术交流,聚焦了学术前沿,凝聚着智慧思想,促进共同推动设计领域的深度发展。